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蔡甜甜
非遗上街,热闹过节。这个“五一”小长假,乐来乐好·匠心筑梦——2025‘五一’乐清非遗巡游”又将如约而至。假期未至,关于这场活动的话题热度却越来越高。
乐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心灵手巧的匠人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变身文创潮玩,或是以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
传统技艺百炼新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5项、浙江省级19项、温州市级113项、乐清市级177项。最著名的“五朵金花”,每一项都蕴含着深邃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乐清细纹刻纸,以纤如发丝的刀工在方寸间雕琢出细腻入微的图案;乐清黄杨木雕,尽显古朴凝练、形神兼备的东方雕塑神韵;乐清龙档,集亭台楼阁、人物百态于一体;蓝夹缬技艺,凝练着浙南民间最质朴的色彩美学;乐清首饰龙,随齿轮传动三百绸塑人物活灵活现。此外,铁皮枫斗传统加工、雁荡毛峰制作、白象香糕制作等技艺,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汗水,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市民在体验细纹刻纸(资料图)。通讯员 徐小慧 摄
这些技艺的流传,离不开一辈辈手艺人的传承。目前,乐清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人,温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9人,乐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1人。
他们既是传统技艺的“活字典”,又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乐清市职业中专开设了黄杨木雕专业,邀请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授课指导,以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传承非遗。不少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细纹刻纸、滚龙、米塑等纳入拓展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参与文化传承。
在节假日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茶文化节展演、非遗春日市集、市民生活文化周、白石会市、蒲岐庙会等活动,通过趣味活动让市民在体验非遗的过程中爱上非遗,持续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老手艺”有了新体验
非遗是展现匠人精湛技艺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扮靓我们生活的“小惊喜”。
悟空、哪吒等国潮IP的黄杨木雕摆件,小清新风的蓝夹缬手袋、纸巾包、丝巾,以细纹刻纸为装饰的笔筒、夜灯、抱枕……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催生了独具乐清特色的文创产品。
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结合,市民多了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的新空间——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数字、影音、体感等手段,打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科技感强、互动性高的非遗展示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乐清民俗风情。
在乡村,各类非遗工坊、非遗生活馆,开展技艺传承培训、研学体验、创新产品研发等活动,成为展示和传承非遗的平台。
去年,乐清新增1家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4家非遗百家坊、3家市级非遗茶空间、2家市级非遗美学生活馆,这些场馆进一步丰富了非遗传承的阵地。
“产业化”腰包鼓起来
在龙西、大荆等乡镇,不难看到村民坐在一块儿制作铁皮枫斗的画面。这项温州市级非遗,成为当地不少村民致富增收的手艺。
乐清是全国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和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产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产销旅一体化全产业链,总产值超60亿元,带动了5万多农民致富增收。铁皮石斛也成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之一。
当前,乐清已形成黄杨木雕、铁皮石斛两大优势产业,还有茶叶、细纹刻纸、蓝夹缬等特色历史经典产业。为推动历史经典产业“老树发新芽”,去年8月,乐清出台《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围绕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推广等关键词,推动经典产业品质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对经典产业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链主”企业、规上企业和亿元企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引导历史经典产品设计与国潮、国漫、国风、国粹等相融合,推出多元化数字潮品,让历史经典产业“潮”起来……一系列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土特产”“老字号”,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助推乐清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