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蔡甜甜
形状一般是规则的楔形或方块形,个别像钉子,表面比较平整,颜色为黄褐色,这种石头对于很多家住磐石镇的村民来说非常熟悉。这些石头或是老房墙壁的组成部分,或被用于充当菜园里的围挡、河岸边的驳坎,甚至有些就散乱在路边。
最近,在这座千年古镇,镇村干部们在日常巡村之余,四处搜寻这种石头,还有不少村民,主动将自家的石头捐给了镇里,这是为啥?
镇村干部在寻访城墙石。蔡甜甜 摄
小石块曾有大作用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有一个不普通的“身份”:它们是磐石卫城古城墙的一部分,守护、见证着磐石的世世代代。
随处可见的城墙石。磐石镇供图
1375年,磐石设卫,是明朝时期温州地区三个卫城之一。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耗时3年,为磐石卫打造了城墙,规模乃温州县、卫、所之最,城周有1550丈(约4.8公里),高2丈(约6.2米),厚1丈(约3.1米),城墙外还有护城河。自此,汤和设卫成了磐石人民代代相传的故事。
明清抗倭历史的硝烟中,磐石卫城墙虽经历过多次被毁和重建,但始终矗立于此,守护这方土地。
坚固的城墙给了当地人满满的信念感,特别是城墙基石丁头石,还被当地人赋予意志坚韧、团结同心的精神价值,影响了一代代磐石人,甚至还留下了一篇《丁头石之志》。
让人惋惜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入侵磐石,轰炸城墙,拆毁城墙建设机场,城墙所剩无几。解放后,剩余的城墙砖石被拆取用于基础建设,而城基夯土也逐渐消失。上世纪70年代后,磐石卫城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些年,磐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城镇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延续卫城文脉,进一步留住历史记忆,更好地展示卫城重镇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今年初,磐石镇计划开展古城墙修复工作,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古城墙砖、丁头石等构件。
古卫城沙盘。磐石镇供图
村民踊跃捐石头
消息发布后,在村民中引起很大反响。
“我家院子里有好多城墙砖、丁头石!”前日,磐西村“一肩挑”林锋找上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愿意将这些石头送给镇里用于修复古城墙。
这些石头是哪里来的呢?记者跟随林锋来到他家。在他家的院子里,就摆着许多城墙石。这些石头,有的是形状规整的长条石块或方形石块,有的是一头大一头小的丁头石。这些石头被整齐地围成一个个长方形圈子,里面还种着花卉、蔬菜。
走进他的办公室,只见展示架上摆着煤油灯、金漆圆木、雕花瓦片等老物件。“我平常喜欢收集老物件,去旧货市场淘、上网买,还有些甚至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他指着院子里那些石头说,几年前,村里一些村民重新盖房,把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石头丢弃在了山边的建筑垃圾堆放场。“这些石头都是老城墙上拆下来的老物件,不仅石材好,而且很有历史意义,丢弃了太可惜了。”珍爱老物件的他雇了三轮车,花了三四天时间从垃圾场拉回了上百块城墙石。得知镇里在收集这些石头,他非常开心。“老物件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宝贝,应该让他们发挥更好的价值。把城墙复原起来,重现磐石卫城辉煌抗倭史,是它们发挥作用的最好方式!”他说。
像他这样想的村民还有不少。最近,磐南村村民林海鸥准备建新房。在村里咨询审批事项的时候,他得知镇里正在征集城墙石的事情。“我家老房的墙壁,就是城墙石砌的!”他当场就表示愿意捐出这些石头。今年60多岁的他说,他的家就在城墙南门附近,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时常会在城墙下玩耍。后来,城墙被拆,石头被附近的村民就地取材用于建房,昔日玩耍的地方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这些石头有很多磐石人的生活记忆,比起推倒后填埋,让这些石头重新变回城墙的一部分会更好。”他说,期待这些石头重新焕发光彩的面貌。
城墙石盖的房屋。蔡甜甜 摄
磐石镇工作人员介绍,征集活动开展以来,他们发动村干部、老协力量等一起去发动、收集古城墙石,目前已收到十多条线索。“希望有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让我们一起守护磐石卫城的历史记忆,打造更加美好的卫城新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