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凌晨2时,34岁的苏西(化名)第6次按下手机锁屏键,白噪音APP里的雨声已循环播放3小时,他起身将窗帘再次拉得更紧,从床头柜上的药盒里,摸出一颗褪黑素吞下,然后继续躺回床上,等待睡意来光顾。“这种‘清醒的困倦’已经持续2年了。”苏西揉着发红的眼睛说,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在写代码与会议间连轴转,睡前刷手机成了仅有的放松时刻,直到体检报告提示“轻度焦虑”和“窦性心律不齐”。
如今,像苏西这样有睡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无数人在辗转反侧中等待黎明。日前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近半数(48.5%)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且困扰率随年龄增长逐渐攀升。睡眠困扰者具体表现为夜间如厕频繁、日间精力不足、易醒早醒及入睡困难等问题。其中,“60前”及“60后”群体多受夜间易醒、如厕问题困扰,而“90后”“00后”年轻人则因睡眠不足导致精力下降和困倦感突出。
记者从乐清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了解到,随着时代发展,睡眠障碍不再是专属于老年人的问题,近些年因睡不好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年轻化,青少年和年轻人占比非常高。数据显示,我国睡眠障碍患者中,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生率已高达26%。
医生介绍,当前中青年成了失眠主要人群,职场人士常因工作压力和工作时间长导致无法正常入睡、入睡时间长等,还有很多人存在“睡眠拖延”问题,到点了也不肯睡觉。此外,青少年儿童由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因过度的学业压力和无法排解的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引发了睡眠障碍、心理问题等。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孩子的体质下降、精力不足,影响认知发育与记忆力,甚至可能引发厌学或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
但大家也大可不必把失眠当成一件值得焦虑的事,谁都有失眠的经历,不要因为一两次失眠就惴惴不安,惊慌失措。很多人的失眠是非病性的心理生理障碍,越是担心、害怕失眠,越容易失眠,如果失眠后不能正确对待,反而越发担心、害怕,就会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失眠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睡不着就睡不着,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一些事情,哪怕只是通宵看电影、电视。精神越放松,对睡眠越有好处。
适当注意饮食与睡眠的相关性,晚餐少吃燥性食品,如肉、蛋等高蛋白食物,饮水不宜多,晚餐、夜餐不宜过饱。睡前少吃有兴奋作用的饮食和保健品,如烟、酒、咖啡、浓茶及红参等补品。白天可增强适当的运动,睡前可听一些曲调婉转、节奏舒缓的音乐,做深呼吸,让大脑尽快平静下来。
“失眠症是有明确定义的,比如说一个月之内每个星期有三到五天的入睡困难,困难是指卧床之后超过半小时睡不着,或者是有早醒,而且容易多梦,整个过程达到一个月以上,我们就能诊断为失眠症。”医生介绍,若睡眠问题持续得不到改善,建议市民可到医院就诊,寻求医生专业的帮助。
部分市民喜欢自行购买一些助眠药,但药物不能乱吃。有的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效果虽然好,但服用过量或长期服用都可形成药物依赖;有些药物维持安睡状态的时间短,仅2-4小时就会自动醒来,醒后再次入睡比较困难,对解决根本问题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还有一些保健品,如褪黑素,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松果体逐渐萎缩直至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吃褪黑素对中老年人有作用,但年轻人吃却未必有用。医生建议,使用助眠药物,还是需要到医院就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医生的指导服用。
链接
几点入睡最合适?
适宜的睡眠时长是健康睡眠的基础。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长的需求不同,且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
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
中小学生8—10小时;
成年人7—8小时;
老年人6—7小时。
规律的入睡时间是健康睡眠的保障。
成年人推荐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
老年人推荐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
如何拥有高质量睡眠?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睡眠环境来支持。
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根据个人的习惯保持适宜的光线强度,室内温度在20℃—24℃、空气湿度在40%—60%为宜,经常开窗通风。
床垫宜相对坚实,不要过度松软塌陷,枕头高矮适中,被褥清洁干燥。
运用正念、放松训练、认知调整等心理疏导技巧,睡前洗澡泡脚等,都有助于睡眠。
避免熬夜、睡前饮酒喝茶,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