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露露
近日,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唐云专程来到乐清,一探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吸引她慕名而至的,是一个名叫王敏的茶文化爱好者。当晚,在柳市镇柳青南路的清和茶馆里,王敏与她的师友们为唐云精心呈现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茶道、古琴、古筝、古埙、洞箫、太极、昆曲、豫剧、朗诵以及乐清本土文化等节目,这一切让这名意大利汉学家深深陶醉,不禁惊叹乐清竟藏匿着如此高雅的一家老茶馆。
王敏是柳市媳妇,高级茶艺师,乐清市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她专注茶文化24年,不仅将茶艺与古诗词、古琴、洞箫等融合,还多年组织文化驿站雅集、公益课堂等活动推广茶文化,传播美好的生活理念。最近,她主理的清和茶馆被评选为省级非遗茶空间。
王敏。受访者供图
异乡寻梦痴迷茶艺
2001年,14岁的王敏和父母从河南来到乐清,跟随清和茶馆创始人袁勤迹学习茶艺。
王敏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楼梯上邂逅茶艺启蒙师袁勤迹时的场景。袁勤迹面带笑容的一句话:“丫头,今天刚过来啊”,让她如沐春风,很温暖。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发现,袁勤迹不仅人温和,且心灵手巧,茶艺、书法、弹琴、插花、诗歌……样样精通。
有一次,她听到袁勤迹品茗过后,深情朗诵《致橡树》,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悦耳动听,王敏着迷了,也因此爱上了朗诵。“袁老师以茶修身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为我后来喜欢传统文化做了有力铺垫。”那时,王敏就期待长大后能成为像袁勤迹这样的奇女子。
当时有7个女孩子跟随袁勤迹学习泡茶,王敏觉得自己虽然不是出众的那个,却是最勤奋的。她虚心好学,不管是茶艺师的坐姿、站姿、神情,还是器具的摆放、执壶的姿势、禅茶表演等,她都一丝不苟地认真揣摩,力求达到最佳状态。其他人休息时,她还会反复练习一件茶具最美的拿法。她特别喜欢古诗词,每日偷偷背诵《茶经》和茶文。见她如此好学,袁勤迹对其格外关照,私下里赠送了许多古诗词书籍,并时常勉励她。
雅集茶聚品茗会友
7年前,王敏接手成为清和茶馆的主理人。热爱古诗词的她,牵头创办了清和茶馆的文化驿站,吸引很多文人雅士来交流学习,作诗饮茶。
王敏深切地感受到,随着对茶艺的深入接触,自己的心灵也愈发得到滋养。茶艺所蕴含的素雅、纯净与回归本心的理念,让她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在此基础上,她萌生了将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茶艺的创意。近年来,她孜孜不倦地学习了古琴、吹箫、插花、香道等传统技艺。在她眼中,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都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依托清和茶馆文化驿站的平台,王敏慷慨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分享给每一位热爱茶艺的茶友。
“当乐清开始有文化驿站时,我也发起成立了清和茶馆文化驿站,每个月不定期开展三四次各种主题的雅集茶会,如申时茶、节气茶、宋式点茶,此外,我还会把品茗跟吟诵古诗词、赏画、听琴、乐箫、非遗漆扇制作等结合,吸引不少外地茶友来访。”王敏说,因为喜欢乐清,在她的茶室里,还有西冷印社社员温州大学教授袁纲平创作的巨幅壁画——王子晋乐成图,上面绘有王子晋吹箫、沐箫等场景。
此外,王敏还热衷于传道授业,她不仅走进校园,悉心教授少儿习茶,让茶艺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还在柳市文化中心、清和茶馆文化驿站等地开设公益课堂,广纳茶艺爱好者。她提到:“唐代陆羽所提倡的清饮法,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然深受我们喜爱。”因此,在公益课堂上,生活茶成为了她的主打授课内容。每次授课时,王敏不仅细致讲解茶的滋味、茶道的精神、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申到人生哲理上。在她看来,每一次给茶友上课,不仅仅是在传播茶文化,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