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日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珈玮)日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保护科工作人员来到乐成街道银溪社区,对这里的两株大樟树进行“体检”,仔细查看树干不同部位,并实时记录:“木质轻微损伤,需加固,整体长势良好。”
这两株樟树年代久远,枝杆上曾长满蕨类植物等覆盖物,还有不少往年活动留下的废弃灯饰缠绕。而今,通过“一树一策”为其清理维护,古树重新焕发生机。
这是乐清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一幕剪影。该条例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规,自3月15日起正式施行。根据条例,树龄百年以上即为古树,名木则需具备历史、文化或科学价值。古木实行分级保护,即一级(500年以上)、二级(300-500年)、三级(100-300年),名木无论树龄均按一级保护。
“早在去年,我们就开展了古树名木保护行动,对存在根系裸露、树洞腐烂、树体倾斜等现象的60株古树实施复壮措施,针对性改善其生存环境。同时,对38株一级古树完成‘一树一策’登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保护科负责人说,《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以来,乐清深入推进“一树一策”精准保护,为全市古树名木“建档案”,持续探索科学化管护方式。
这些古树名木享受了哪些“服务”?首先,由专业人员通过生长势分级(正常、衰弱、濒危、死亡)和生境分析,建立“一树一档”,记录古树的树龄、病虫害、土壤状况等信息。建档后,由相关科室与古树所在的乡镇(街道)实时跟踪其状态,对濒危或衰弱古树及时启动“复壮”措施,对生长势正常古树开展日常巡查,对处在正常衰弱期的古树通过加固等方式延缓衰弱。
该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筛查、登记全市古树名木,实施“一树一策”,让“绿色记忆”在乐清持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