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戚梅丽 张珈玮 通讯员 项文凯 郑梦倩 朱森森
田园如歌,和美如斯。和美乡村建设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实践的新高度,也拓宽了乐清高质量发展的新大道。近年来,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走实走深,“美丽经济”为“美丽乡村”添彩增色,“美丽乡村”催生出各类“美丽经济”,双向奔赴的“成全”,让我市多个小村庄走出了一条条农旅融合、产业互融的乡村共富发展道路。
柳市
工业小城“新”赛道
近日,柳市镇黄华村作为乐清唯一一个入选2024年浙江省3A级景区的村庄,也是柳市首个3A级景区村庄。作为柳市镇黄华社区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黄华村交通便利,历史底蕴深厚。2024年以来,柳市镇以“瓯潮里”文化旅游街区为抓手,助力黄华村景区村打造,形成以瓯潮里为核心、景点遍布全村的景区村旅游新格局。
年关将近,记者走进黄华村“瓯潮里”文化旅游街,已有不少返乡青年和附近居民在街角的各个网红点打卡游玩,市民直呼“在农村感受到了都市味儿”。整条街既有新式创意的餐饮、文创元素,又保存原来的供销社、招待所、老工厂旧址、南师乡塾馆等历史建筑和遗迹,走在街上,有种与历史对话的穿越感。
黄华村“瓯潮里”文化旅游街。
据悉,该项目以“百年南师、千年遗迹、百厂胜景、山海年华”为主题,围绕文化展馆、科技助力、主题活动、灯光夜景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带动周边村域共同富裕。2024年“五一”假期举办首届“黄华鳐鱼嘉年华”一炮而红,每日吸引游客万人共聚“瓯潮市集”、同享“鱼虾争霸宴”;2024年国庆假期举办“瓯潮里”生活艺术集,以美食烟火与文创艺术的碰撞实现花式整活,让每位“走走黄华一路繁华”的游客流连忘返。
“其实十来年前的黄华村还是‘一穷二白’的薄弱村,村集体年收入仅20余万元。之后筹建了省级农贸市场,内设120余个摊位,还有超市和商品房。这不仅成为黄华社区的中心地带,也为黄华村淘到了‘第一桶金’,村集体年收入实现提档升级增至现在的450万元,实现质的飞跃。”黄华村“一肩挑”干部郑春海说,之后黄华村如同打开了聚宝盆,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兰梦陡门山公园、河西廊亭公园、黄华村篮球场、黄华村室外游泳馆、河西生态河岸、黄华文化广场、特色农业生态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村综合办公楼等一系列大型工程项目,不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紧挨着黄华村的黄华堡村位于柳市镇东南部,地处瓯江之畔,借助和美乡村建设的“东风”,该村以项目为抓手,让曾经的“脏乱差”蜕变成为如今的“白富美”。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720万元。
鳐鱼小镇的落地,给村庄带来了“名利双收”;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闲置仓库进行改造,打造成“好时光共富工坊”;拆除6000平米的违章厂房,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与商业街……在多年的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基础上,黄华堡村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增长点,铺就富民兴村“快车道”。
“我们将采用集中建设模式,在村集体自有土地上集中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出租给附近的新居民和工厂员工。”黄华堡村“一肩挑”干部王雷介绍说,2025年主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将成为另一个“金疙瘩”,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审批流程,预计建成后给村集体每年增收约200万元。
此外,随着农旅的兴起,黄华堡村紧抓时代机遇,将原来该村农田中间的一处违规搭建拆除后,改造成农业无土培植观赏基地,打造成为乐清首屈一指的集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不仅可以盘活村内土地资源,提升村庄环境,而且对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
湖雾
以农兴业天地宽
湖雾镇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增颜提质,以实现和美共建、乡风共育以及产业共富为目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湖雾葡萄文化嘉年华。
日前,在位于湖雾镇跃进塘的葡萄主题产业园里,农户老陈忙碌不停。在他身后,一辆辆货车进进出出,将一袋袋“珍珠小土豆”运出。这些小土豆除了被送往周边农贸市场,还有不少经过清洗、削皮后进行真空包装,供应给湖雾镇及周边的餐厅和餐饮公司。
今年,该镇“珍珠小土豆”再次迎来数千吨收成,产量之所以高又稳定,得益于湖雾镇引进的立体循环“双种植”模式,它们依托镇内原有的葡萄种植园资源,让土豆、蔬菜等作物和葡萄“共享”种植,在确保葡萄不减产的情况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提高了农户收益。
在该模式中,小土豆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园区由湖雾镇党委、政府委托第三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利用镇内定头村原葡萄产业园区土地,新建60亩高标准小土豆种植大棚,购入现代农业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设备,全程采用机械化种植采收,保障产量。同时,收成的土豆按照保底订单收购模式,为老区农户提供收入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土豆销量喜人的背后,湖雾还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在园区旁边的一处固定区域,温州博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帮助农户回收农作后的葡萄藤、土豆秸秆等农弃物,将其统一运送至新建的基质厂。
在这里,这些农弃物经过粉碎、搅拌、发酵、陈化等工序,生产成为各类有机肥料和种植基质,面向乐清乃至台州、宁波等地进行销售。“我们现在能做到年产有机肥2万余吨、种植基质1万余平方米。”基质厂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实现大荆、雁荡等周边乡镇每年10万吨的回收处理。这一模式,不但推动秸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更解决了三农废弃物的回收难题,成为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顽疾”的妙招。
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周边农户就业、人口集聚以及其它业态的发展,带动当地700户农民及村(社)协调发展。湖雾镇后续还将建设日产10吨的小土豆预制菜综合加工厂和专业销售公司,并注册商标、完善小土豆专业合作社、育种工厂等配套设施场地,让产业实现单纯农业向加工业的转变,进一步拓宽销路、增加销量、提高收入。
龙西
大山深处有“妙招”
一株仙草撬动一条产业、一条铁索引领一种运动潮流、一根面条讲好一个致富故事……近年来,龙西乡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石斛瀑布、龙西上山面、雁荡山飞拉达户外攀岩等自然景观、非遗美食以及旅游运动项目,拓宽文旅融合新路径,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进入龙西乡便会被铁枫堂石斛博物馆附近的一片石斛森林所吸引,顺坡而建,新颖别致;过龙溪村后,一条蜿蜒的“石斛龙”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显胜门景区的石斛瀑布云雾缭绕,异常壮观,惊艳游客。龙西乡充分围绕石斛特色产业发展大做文章,分别在龙溪、上山、显胜门、砩头、庄屋和仙人坦等六个村精心打造了“石斛瀑布”盛景。排排石斛依山而种,迷朦水雾顺山势而下,远远望去,宛如“瀑布”,如梦似幻。
去年,乐清首家以雁荡山铁皮石斛为主题的共富市集在龙西乡正式开市,这也是温州市点亮乡村“百千”行动乐清首站活动。石斛蛋糕、石斛饼干、石斛粉干……近200种以雁荡山铁皮石斛为原料制作的食斛产品,汇集了乐清大部分“食药两用”石斛产品及部分龙西乡土特产,再次刷新了“石斛+”品种,也为石斛经济有了更多新探索。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外,不少市民更喜欢去户外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位于龙西乡沓屏峰的雁荡山飞拉达无疑成为许多市民假期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运营7年来,雁荡山飞拉达已有超20万名游客前来挑战,这项刺激而新潮的岩壁运动给游客带来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每年举办的雁荡山飞拉达争霸赛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决战岩壁之巅,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如今,雁荡山飞拉达山底下的景区业态已然有模有样,停车场、小卖部、民宿、餐馆等应有尽有,预计每年为村里带来上百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解决了数十户家庭的就业问题。
“雁荡山飞拉达在原先三条线路的基础上,明年还会增加天梯和溜索。天梯有100米长,70米高,海拔大概在两三百米,目前已进入验收阶段,预计今年春节后开放,溜索还在进一步施工当中。”雁荡山飞拉达项目负责人方兴元说,各旅游景点需要紧密链接,串成线、连成面。近年来,龙西乡打造的“石斛瀑布”景观,极大提升了飞拉达、显胜门等景点的品质,“石斛花开”共富节、仙草共富市集、“龙西嘻嘻”IP发布会等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打响龙西乡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龙西一年四季旅游常热。
龙西上山面。
来龙西,除了品人间仙草、攀岩壁高峰,当然要尝一尝这藏在仙气飘飘里的“人间烟火气”。龙西上山面以其古法制作的手艺和天然溪边晒制的特色,成为大荆片区甚至乐清人民“舌尖上的乡愁”。特别是每逢过年过节,一道美味的炒粉干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体面”。
据了解,目前龙西一共有6家上山面制作工坊,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订单都排到了数月之后。上山面加工具有百年历史,但存在加工户零散,产量少、产值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龙西乡通过资源整合,对上山面实行生产备案、生产环境、生产流程、质量安全、营销渠道等全流程管理,引导村民改良生产加工技术,统一包装、统一收购,打造地域品牌,如今“龙西上山面”已成功入选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雁北明珠幸福龙西。本版图片由各乡镇提供
近年来,乐清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各乡(镇)各村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用“小切口”推动“大美丽”,驰而不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撬动美丽经济发展,让“美丽乡村”花正艳,“美丽经济”硕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