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梦梦
爸爸爱孩子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这位“90后”爸爸的做法有些特立独行。他放弃了许多“放飞自我”的消遣时光,以“10后”女儿为主角编写的童年记事本《第二次童年》于日前公开出版了。这本书内容朴实无华,充满深情,字里行间藏着甜蜜与温馨,收录了爸爸徐繁与女儿徐偶得童年相关的散文、诗歌等百余篇。
“童年很漫长,童年也很短暂,出书记录下偶得童年的成长故事,‘为未来保存现在的记忆’,是我们父女情谊的特殊见证,可以在偶得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份能量补充剂,带给她更多被爱的幸福感和对抗成长挫折的勇气。”徐繁说。
父女俩。
父女共创《第二次童年》
2017年12月23日,在医院里,“应聘”爸爸的徐繁等在产科手术室外,搓手、瞪眼、团团转,这时护士推着小车出来,里面躺着一个像刚钻出蛋壳的小鸡,毛茸茸的头发上还沾着黄胎脂的小宝宝,徐偶得小朋友出生了。
从那时起,热爱写作的“新手”爸爸徐繁,便会随手将女儿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记录下来,发表在自己的“两行”公众号和视频号上,收获了不少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好感,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粉丝,部分文章还在《意林》《辽宁青年》《半月谈》《温州日报》《乐清日报》等各类报纸、文学杂志上刊登。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珍宝。徐偶得幼儿园毕业前的几个月,徐繁偶然间发现,女儿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童年就快要结束了,在一位从事出版业务的朋友建议下,徐繁决定在过往的记录作品中遴选出比较好玩有趣的部分,汇编成书,帮助女儿留住珍贵的童年宝藏记忆。
《第二次童年》这本书分为有趣有童年、有闲有未来、有梦有远方、有爱有情义四个章节,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年。特别是《当作家与烤面包》《虚伪的偶得》《父亲节礼物》《娶老公》等文章,充满童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书中30多幅有趣的手绘漫画和图说,都是出自徐偶得之手,更为这部作品增色添彩。
倡导多点“闲适”教育
“偶得的降临,让我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次。和她一起嬉戏一起学习一起玩闹,我再一次变成了孩子。”徐繁说。春天到了,一家人去野外看五颜六色的花、去长沙橘子洲放风筝;夏天去南麂岛沙滩抓沙子、去瓜棚吃西瓜;秋天当然是去白石下坭田园收麦割稻,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冬天则在泰山日观亭的瑟瑟寒风中,盼望着下雪堆雪人打雪仗。春夏秋冬四时如许,世界充满了惊喜,生活充满了快乐。
徐偶得的漫画作品。
“每对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养育一个未长大的自己,父母对于自己童年的骄傲或遗憾、原生家庭的滋养或茶毒,或多或少地投射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人会是一个满分父母,我们都不例外。”书中记录了诸多徐繁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奔走于各大兴趣班,为考上理想初中,家长不得不让孩子们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就学作文、学奥数,还有很多孩子在几个培训班中奔波挣扎。在这样的环境里,徐繁似乎一点也不着急,他对女儿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去玩。
“从体验生命本身的维度来思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否过得幸福、快乐、美好,是最重要的事。童年是一个人的精神故乡,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童年的缺爱和受伤害。我们总是听到‘小时候就想……但大人不肯’之类的话,这其实是一种刻得很深的受伤记忆。也许他们现在长大了,可以实现更多的物质补偿,但这永远补偿不了童年时代的精神缺失与饥饿记忆。”徐繁倡议,社会应该减少功利心、盲目心、攀比心,把本该属于孩子的闲暇,还给孩子,给孩子多一点“闲适”教育。而家长与教师们也不必整天守着孩子,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进取心是需要的,但更要有一颗平常心、闲心去享受生活、去思考人生,寻找到活着的意义。有闲才有创造力,有闲才有未来!
记录《第二次童年》,也是徐繁被童年治愈,与社会和解的珍贵时光之旅。他说,很多自己现在无法解决的困惑和遇到的瓶颈障碍,都在“第二次童年”时期找到了成因和答案,这是一段寻找初心和自我的修行。
“偶得书房”书香四溢
“90后”的徐繁出生于湘西的土家族寨子里,那里走出过沈从文、黄永玉等大师。受到熏陶的他从小热爱文学与写作,喜欢读沈从文、鲁迅、王朔、余华、刘震云的作品,大学时常有文章见诸报端、杂志,凭借这一特长拿遍了校内各种奖学金,更靠这一特长俘获了学妹陈蓉蓉的芳心。
偶得书房。
大学毕业后,徐繁为了爱情来到乐清工作、生活,成为乐清女婿。他先在乐清日报社实习、工作,后又就职于天正集团负责宣传工作。虽离开了报社,但在报社学到的东西,让徐繁在工作中应对自如。他代表企业参赛的文章,拿到了省市县镇各级比赛奖项。其妻子陈蓉蓉亦是才女一枚,高中时就荣获首届“温州市小文学家”荣誉,大学时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出版长篇小说《十八岁做我的见证》。
两个文艺青年缘起于文学,爱读书,也爱藏书,组建成家庭搬进新房后,专门辟出一个小房间,起名为“偶得书房”,现藏书已有两千多册。平时空下来,一家三口都会坐在一起看书。大人看大书,小孩看小书,室内书香、茶香满溢。
徐偶得最开心的事,就是和父母一起读诗。她从小记忆力就特别好,3岁就会背一些简单的古诗,比如《酬朱庆馀》《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等,到了幼儿园中班时就能背下唐诗《春江花月夜》。陈蓉蓉是徐偶得的《古诗课》老师,她会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诗挑出来编印成册,作为“偶得诗词课”的私人定制。
很多十分小众但特别优美意境高远的古诗文,比如《襄阳歌》《登泰山记》《井底引银瓶》等,成为徐偶得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印象。上幼儿园前,夫妻俩从来没有正式教过女儿认字,可她却已认识开心、快乐、登山、种花等上百个字了。日积月累的熏陶下,读首诗再睡觉,已成为徐偶得的习惯。她还主动要求妈妈利用闲暇时间,为自己拍摄背诗视频,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共同进步。
生活中的这些画面,不禁让徐繁想起惠特曼的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开头的几句,“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如今,徐偶得已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徐繁计划待到她小学毕业时,再为她著一本记录小学6年点滴的记事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希望偶得能朝着目标轻盈、快乐、专注地奔跑。”这是徐繁对女儿最真诚的祝福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