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人玮 通讯员 陈培培
明明是一座山,为什么会要叫“万国炮”?“兰章”明明意思指的是美丽的文辞,为何会和“田”这个组合在一起,成了乐清芙蓉当地的一个村名——“兰章田村”?“汇车桥底”为什么会用了“底”这个字……这些关于乐清地名的“谜题”,在《温州市地名志》都能找到答案。
近日,在温州市民政局举办的《温州市地名志》出版发行媒体通气会上,《温州市地名志》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市级地名志,历时8年编纂,全书共计198万字,分10卷。
媒体通气会现场。
每个地名都有故事
温州大学教授、温州大学地名研究中心主任盛爱萍长期从事温州地名研究工作,是此次《温州市地名志》的执行主编之一。她认为,编纂地名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而资料的收集则是地名志编纂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资料搜集的完备、准确程度决定了地名志的编纂质量。而历史上地名资料保存不多。
据了解,《温州市地名志》以词条形式收录温州全市各类地名11402个,罗列自然村、历史地名等非词条形式地名20000多个。也正是因为记录体量如此庞大,使得这本书足有1000多页,记者两只手才能将其捧起来,沉甸甸的。每一个地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都有故事。翻开这本书,记者看到,每一个地名词条都标注有读音、它的由来、现在的基本情况等信息,少则几十字,多则上百上千字。
别看有的词条字数不多,背后花的功夫一点也不少。盛爱萍举了个例子,乐清乐成街道有一座名叫“万国炮”的山,他们在编纂地名的时候,就一直想弄清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盛爱萍说,温州地名中常使用方言,地名中的“炮”通“砲”,指地面隆起的山包,而在乐清方言中,“炮”指小山岗。但是为什么用“万国”两个字呢?她查阅了很多资料,也问了许多当地人,始终弄不清,最后都想放弃了。结果偶然在自己的一场讲座上遇到了乐清市历史学会的一位专家,从他口中才知道,因为这个小山岗位于乐清街道东北部原城郭外,故称“外郭炮”,谐音变成了“万国炮”。
在盛爱萍看来,编纂地名志,不只是简单地记录,而是要告诉看书的人,这个地名由何而来。因此,为了弄清这些地名典故,核实一些老地名,她和编纂团队经常要到实地调研。
有着浓郁地域特色
温州地处浙南,大部分地区使用浙南瓯语,也有一部分地区使用闽语,个别地区使用畲客语。当地人通常会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给不同的地理实体命名,因此温州地名中有不少方言词。盛爱萍告诉记者,乐清芙蓉有两个村,一个叫“兰章田村”,一个叫“冷樟田村”,两者方言发音几乎一样,为了弄清这两个村是不是一个,他们特地去考察,结果发现是两个村。但考察过程中,他们对这两个村的名字都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兰章田村”,因为“兰章”指的是美丽的文辞,和“田”这个字似乎毫无关联。仔细了解后发现,“兰章田村”村口有一片烂泥田,俗称烂浆田,谐音成了兰章田。
温州地名常用方言词,这一浓郁的地域特色,给编纂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和困难,但团队都进行了考证和规范。盛爱萍说,他们主要以温州方言与东瓯文化研究所为平台,利用校方言研究团队的特长及研究成果,对方言本字进行考证;根据必要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从简从俗原则对地名中的方言词进行规范。
盛爱萍介绍,漈、垟、岙、炮、尖、岐等,都常用于温州地名,而它们都是方言词的运用。漈,指的是山间瀑布;岙,指的是山间盆地;垟,指的是大片田野;炮,指的是小山岗;尖,指的是山峰……这些作为地名的通名,一般反映该处的地形地貌。此外,温州地名也含有丰富的方位词,像是普通话里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以及方言词里的“底、边、底面、门前”等,不仅数量众多,使用频率高,而且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形成浓郁的地域特色。
将编纂成果数字化
《温州市地名志》从2016年启动筹备,历经8个春秋,数易其稿。该书按“事以类从,横排竖写”的体例,由文本、插图两部分构成,以文字记述为主。文本设全市综述、建制、行政区划、街巷道路、自然地理实体、交通建筑物、水利设施、名胜古迹、历史地名、地名艺文共十卷,诉说温州的历史变迁。除了以词条形式收录温州全市各类地名11402个,罗列自然村、历史地名等非词条形式地名20000多个外,还辅以地图30幅、地名照片69帧,直观形象地展示温州地名分布现状和特色。全面记载了温州市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道路桥梁等各类基础地名,再现温州地理环境、文化蕴涵、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地名不只是一种称谓,一则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更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珍惜老地名,是在传承历史文化,更是在彰显文化自信。”就《温州市地名志》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这一问题,温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翼介绍,在地名志的活化利用方面,他们将逐步对地名志编纂成果进行数字化,将标准地名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