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忧郁的乌龟和憂鬱的烏龜 ——也谈汉字的正确书写和简繁体之争
2023年02月17日 16:27:46 手机看新闻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常权

  前段时间电影《满江红》热播,被王朔称为“搞装修”的张艺谋导演指挥着几名顶流演员,在一处仿古宅院里转来转去,成功地用5个亿投资卖了43亿票房,让人眼红不止。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快就有观众在电影《满江红》的海报上找出了一个彩蛋,指出海报上用繁体字书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作,在简繁体转换中出现错别字,比如“怒髪冲冠”误为“怒發冲冠”等等,有专业人士甚至指出14处之多。

  同样,2月14日也就是西方的圣瓦伦丁节那天,美食博主老高高文麒到一家牛排馆探店,一番点评的最后也放了个彩蛋,说是用繁体字表达的菜单上有错别字,分别把“乾式熟排”误为“幹式熟排”,“松茸”误为“鬆茸”。老高和助理讲,繁体字一字多义比比皆是,如果现在要用繁体字来增加宣传效果,那就要千万小心,那里边可是学问和陷阱都在。

  五千多年的汉字演化史,字音、字形、字义、字体的嬗变,多多少少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上个世纪的简化汉字力度,尤其这半个世纪的电脑去书写化以来,有关汉字的正确书写和简繁体之争,经常见诸报端,并形成了学术专题。今天的文化周刊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简繁乱串的笑话

  说起来,除了专业的文字学以及文史研究人员,现在的日常书写,能用到繁体字的机会其实是少之又少。经常用到繁体字的,不外书画家、出版部门的编辑、广告从业人员,当然现在有些喜欢东亚文化圈动漫作品的90、00后,他们在满足爱好的同时,也提高了繁体字的认知是另一个话题。

  因为流传渠道的关系,我们经常在书画作品和广告海报中,遇到汉字简繁体转换出现的差错,成了笑话。最有名的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赵清海院长,他书赠台湾著名演员归亚蕾一张条幅,上书两个大字“影後”,就出了错了。同样的斯文扫地也出在前央视主持人毕福剑身上,他给著名台球运动员潘晓婷题字:“九球天後”,也是犯了同样的认知错误。

  因为在中国大陆通用的简体字里,已将“後”字易为“后”字,但作为繁体字,这个“后”和“後”是两个不可混淆的字。“后”的原始义类乎“帝王”,如“后羿”(表示叫“羿”的帝王),后演用于皇帝的正妻,如“王后”“皇后”。至于表示程序“先后”或方位“前后”的“后”字,在古代汉语里才用“後”这一繁体字。由此看来,与“影帝”相对应的理应是“影后”,这个“后”既不表示程序也不指涉方位,那么,它不能写成“後”字。“影后”和“天后”在赵院长和毕姥爷笔下成了“影後”“天後”,人不笑话你笑话谁呢。

  没错,在书法创作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繁体字,但是繁体字的用法很多,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别字,在推广简化字时,有一些是把几个繁体字、异体字合并简化为一个字,现在书写时就要十分注意,在正确领会其原意之后再选择正确的繁体字。

  回头再说电影《满江红》的海报里的繁体字。

  我们就单拿“怒发冲冠”为例。这能冲冠的,当然是头发。头发的“发”的繁体字怎么写呢?海报写的是“發”,这个“發”是发财的“發”,很多人应该在麻将牌里见过。其实正确的是“髪”,比如理发,就应该用“理髪”,而不是“理發”。在简体字里,它是一个多音字,但在繁体字里,它就是两个字。另外我们看字形也能辅助判断,比如“髪”,使用的是“髯”的偏旁,说明它都是毛发体系里的。

  因为几十年前没有电子输入,简体字在扫盲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降低了人们的书写难度,但客观上也影响了一些文化传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其实历史上还有过一次“二简字”,但那个用下来已经不像是扫盲了,而是致盲了,最后就没执行下去。

  “并字”是“繁转简”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从总的常用字来说,简体字是少于繁体字的,当然,也就导致了更多的多音字。除了“发”,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如果我们做海报,或者给孩子们做练习,还是要留意。尤其是写书法的,觉得繁体字好看,照着自己的印象“简翻繁”,也很容易闹出“怒發冲冠”的笑话。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几”,大家一定反应可能是“幾”,不过“茶几”的“几”是不需要翻过来的;比如“历”,大家回忆往事经常“历历在目”,这时候的繁体字是“歷”,但如果是日历呢?它就成了“曆”;比如“台”,我们也经常吃“臺灣”生产的凤梨酥,但如果是台湾海峡过来的“台风”,那也不能写成“臺風”,正确的写法是“颱風”,也就是有了“風”,才会有风月无边的“虫二”。

  再比如“胡须”,它其实有个偏旁的,叫“鬍鬚”,但如果是“胡说八道”的“胡”,那我们还要这个偏旁干吗?比如“下面”,有些人可能听过“我下面给你吃”这个荤段子,但这个段子放在繁体字的文本里根本不成立,因为“下面”和“下麵”本来就是两码。还比如把“欲穷千里目”写成“欲穷千裹目”;把“子曰诗云”写作“子曰诗雲”;把“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成“五千仞狱上摩天”……诸如此类的谬误,在时下的书法展览中触目皆是。

  当然也有人表示现在讨论简繁体的正误大可不必,认为这个知识是“屠龙之技”,平常“用不上”。其实我们学习到的所有知识,都可能是“屠龙之技”——勾股定理你用上了吗?我看连算房屋面积都未必用得上。

  只要你处在一个“不需要使用知识”的环境里,并且怡然自得,那知识就是没用的。但如果很不幸地,你恰好需要用——比如要出繁体字的海报,比如要写“到此一游”——那可是“鲜肉”王一博都曾遭遇的滑铁卢。

  所以说,当你所能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你人生的半径也会越来越小。确实,我们学的很多知识,一辈子都用不到。但人生中的很多精彩,就在于总有知识会被偶然地用到。

  汉字演化简史

  上下五千年,汉字经历了甲金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过程,其总趋势就是由繁化简。譬如隶书的出现就有“(秦朝)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的说法,这不仅保留了汉字结构,还兼顾了效率。

  随着汉字在民间推广,人们更加注重使用的方便,于是在两汉以后出现了俗体字。它相对于字书(即官方文字)更简洁,是我们现今简体字的雏形。

  俗体字把一些难以书写的字简化,在艺术领域得到运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共用了324个字,其中有102个字使用了俗体字,避免因笔画过多显得赘余,使画面更整齐和谐。

  如果学习书法,能感受到柳体使用的多为正体字,而颜体和欧体就多为俗体字。此后有了雕版活字印刷,由于技术有限,为了便于刻与印,大多选择俗体字。

  明清小说风靡一时,便于识记和书写的俗体字也功不可没。因此,那些说“简体字产生于近现代”的说法站不住脚。

  不过,简体字的大争论确实是近现代才有的。封建时期,文化是为统治阶级垄断的,它不要求百姓有知识。相反,百姓有智慧在统治者看来是危险和不稳定的,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一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牧民”,一边是法家的“愚民”。在此背景下,教育得不到普及、国民素质低下再正常不过。

  但是清朝的国门被英国轰开后,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中外差距。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现状,就需要接受先进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便被绑上了图强求变之船。1909年,中华书局创办者陆费逵先生发表《普通教育应使用俗体字》的文章,使文字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

  到了新文化运动,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思潮,很多学者对汉字的态度趋于极端。他们认为国民落后,归根到底是汉字太难学,于是主张废除汉字。譬如钱玄同提出“中文字,不便于识,不便于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严密,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919年,国内甚至出现了“汉字拉丁化”的倡议,指望使用西方书写模式,以求与国际接轨。好在那些构想并未付诸实践,保留下了民族文化。

  1935年8月,蒋介石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简化汉字。此时,蒋介石大力支持汉字改革,并推动其付诸实践。然而,这一举动受到了很多学者和政要的反对。

  可能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何之前还说要废汉字,现在居然连修改汉字都不行了?实际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政府中的名流及政要,多是“前朝遗老”“地方军阀”等组成的保守势力,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自然不同。

  当时为阻止汉字改革,各地组建了“存文会”,而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甚至去蒋介石办公室“为汉字请命”,坚决反对此事。蒋介石碍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又是至交,只能做出让步,收回了改革命令。

  解放后,文字改革依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1952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共简化700字左右。毛主席提出“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态,有规律地进行简化。”后经历多次修改,最终在1954年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此草案共简化汉字798个,初步完成了汉字简化工作。

  1952年,蒋介石也在台湾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虽然戴季陶已经亡故,这一举措还是引发了很大争议,著名学者潘重规甚至喊出“文字是民族文化血脉,是千万世人的公共遗产,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专横独断。”然而与此同时,大陆率先拟出了《简化字表》。既然大陆早于台湾推出简化字,那么蒋介石就逐渐将汉字简化的问题政治化,不愿再推广简体字,后来甚至把简化字称为“匪字”“匪文”。台湾的汉字改革脚步就此放缓。

  现如今,中国有三种汉字,分别为大陆简体字、台湾繁体字和港澳繁体字。三者虽有差异,但同本同源,皆是中华文化之体现,也都彰显了中华文明之浩瀚。

  汉字简繁争些啥

  不过随着“国学热”大潮的冲击,又让现代人开始重新思考繁体字的价值和独特内涵。

  早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提议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他的理由很简单——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当然,更多的“挺繁派”是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立场。“挺简派”则一再强调汉字简化是历史规律,并非隔断传统;简体字的推行和普及大大降低了社会的文盲率;更有甚者搬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要想解开双方的死结,还得看清楚“挺繁”“挺简”争论的都是些什么?对于笔者来说,由于学习专业的关系,接触过繁体字文献,繁体字的认知勉强过关,但笔者从来不认为识得懂繁体字是理所应当的,除了专业人员,何时繁体字也成为我们读书必备的条件了?识得繁体字固然值得称道,但不认识繁体字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失望之处。但是上个世纪以来,这个争论似乎永远不会停息。那么既然没有答案,我们也来讨论一番。

  先看繁体字,其实繁体字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更接近我们祖先书写的文字,对于兼备诗词书画的古代文人来说,正体字是他们学习运用的文字。而今人要阅读古代文献典章,必然绕不过正体字这关。

  你大概看过这种段子:“亲人不见面(親),听话不用耳(聼),丰收没有粮(豐),开关没门板(開関),困也不闭眼(睏)”,这成为简化字的“毛病”,大意就是传统汉字简化之后留下了很多毛病,很多在字面上的美好意思全都湮灭了。

  汉字是表意文字,即可以从文字中看出它的意思。繁体字更贴近古代书写传统,因此具有很多简体字丧失的表意性。譬如战斗的“斗”,我们很难从字形看出含义,而繁体“鬥”,就能感觉到两方摆出架势准备搏斗,并有一种势均力敌之感。再如东方的“東”,就是朝阳从树木间升起,而这棵位于东方的树,在古籍中也有它的名字,叫作扶桑。所以,位于最东方的日本也被称为扶桑国。

  而繁体字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了一字多义。我们学文言文之所以头疼,主要是一个字的意思太多。这是因为在汉字简化改革中,很多不同的字被简化为了同一个字。比如,一只的只对应“隻”,只有的只对应“衹”。头发的发是“髮”,发财的发是“發”。同样是“干”,但繁体字分别是“干涉”“乾燥”“树幹”。单个繁体字具有自身含义,不用过分依赖语境。

  还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台湾科学家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台湾小朋友抄写“忧郁的台湾乌龟”100遍,大陆的小朋友抄写“忧郁的大陆乌龟”100遍。经过观察,大陆的小朋友都能坚持抄完,而台湾小朋友抄了几十遍之后就不耐烦了。科学家由此断定,台湾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更加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的情绪。而实际上,大陆小朋友写的是“忧郁的大陆乌龟”,而台湾小朋友写的则是“憂鬱的臺灣烏龜”。这虽然是个笑谈,但不难看出有些字过于麻烦,十分影响书写节奏。

  繁体字的弊端主要是部分文字书写不够简便。而相对应的,简体字的最大优势是书写方便,文字诞生的目的是记载和交流,而两者都需要注重效率,简体字的笔画不多,书写便利。而原先字形相似的文字,通过简化得以区别开来,增加辨识度。比如,“書、畫、晝”三个字,分别是“书”“画”“昼”,显然后者更易辨别。

  其次,汉语是联合国承认的官方语言,是国际通用语言。那么就外国人学习而言,使用简体字学习成本较低。再者现如今简体字使用人数最多,其传播范围远远大于繁体字,对于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会比较大。

  而简体字弊端主要还是曾经完全无关的文字被简化为同一个字,增加了古籍解释的难度。有些字甚至完全脱离了旧形字,通过新造的字代替原有的字。当然,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白话文而非文言文,我们表达的单位由字转变为词,因此一字多义只是增加了我们的记忆负担,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产生明显歧义。

  另外还有部分人说台湾仍然保留注音符号,而大陆只有拼音注音了,忘掉了老祖宗的传统。这个倒是值得解释一下,实际上今天台湾的注音符号是近代才诞生的。这种注音符号是章太炎从日本假名中获得的灵感,借鉴假名注音的方式,创制了现如今的注音符号。而我们老祖宗的注音方法叫“反切”。因此,拿这个标榜传统也不妥当。

  网上还有说繁体字没有简体字易学,从而推导出“繁体字落后论”,这也有悖常理。我认为,简化汉字最大的作用是扫除了第一代文盲,因为建国初全国有九成以上的人不识字,倘若让他们学习“憂鬱的臺灣烏龜”,扫盲事业恐怕是要戛然而止了。

  而在全社会都习惯于某种文字时,其实就无所谓难学了。我看阿拉伯文觉得很难,根本看不出名堂,但是阿拉伯人不照样自孩提时代就学会书写了。我想,在文盲率业已很低的阶段,文字的学习已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在于其环境。

  我个人很赞同的态度是“自愿识繁”。是否想接触繁体字,全凭兴趣。对于那些离不开日漫日剧的人来说,盗版网站里的字幕都是繁体字,看久了也就全认识了。或者有朋友爱好古文,认为繁体字更接近传统,喜欢写繁体字,这也是全凭自愿,旁人无权干涉。

  本文写作参考了书法聚焦:《正确写“繁”并不简单》、胡中海:《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使用历史》、语忌:《谈古文字专业繁体字规范使用问题》、荩之:《对繁简之争的个人看法》、沈彬:《学认繁体字?你可能是低估了汉字的难度》、灰鸽叔叔:《说说可能会闹笑话的繁简转换》。

来源:乐清日报  编辑:章蓓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龙舟竞发、香囊热销,端午节的气氛组到位了!
·钱江观潮·杭甬“双城记” | “一衣”同城
·听,跨越千里的山海情歌——数说新一轮浙川...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藏在胡同里的古都文化
·文脉华章|一心一“艺”新青年
·文脉华章|信悟总书记的“文脉”情怀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4.05)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